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骗局为何盯上老年人?

发表于2015-06-18

今年以来,宁夏银川多家公司以高利息为诱饵,吸引老年人,然后“一夜蒸发”、卷款跑路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一些老年人为获高利纷纷“中招”,对没有资质的公司信以为真。

谎称15%回报,老年人成“猎物”

“我都快60岁的人了,没想到后保命钱被人骗了。”银川市民刘先生红着眼眶说,去年底他先后在3家公司投入34万元,今年3月以后其中两家公司负责人不见踪影,他不但没有拿到之前承诺的高利息,连本金也搭了进去。

像刘先生这样被公司坑害的人不在少数。宁夏周六福珠宝公司承诺,者购买后逐月返还高额,向45名者非法融资500多万元;宁夏博丰公司以月15%为噱头,向近300名者非法集资3000多万元;宁夏瑞汇资产管理公司以珠宝店作为抵押担保,吸收公众资金1000多万元……

银川市公安局刑侦局副局长余保宁介绍,今年以来该市非法集资案件频发。受害者多为中老年人,每起案件受害者少则几十人、多则几百人,涉案金额均在百万元以上,有的甚至上千万元。

记者在一家公司受害者登记的名册上看到,80名者大多数年龄在55岁以上,其中60岁到75岁的老人多。一些老人告诉记者,他们平时买一件新衣服都要犹豫很久,却将一辈子的积蓄交给了公司,很多人一下子精神崩溃了。

“唉,我是瞒着老伴和孩子偷偷把钱拿来的,如果让家里人知道,以后的日子就没法过了,”上当的尤女士被一家公司骗走70万元,“现在我整夜地失眠,一觉醒来满身是汗。”她对记者说。

名为公司,实为传销伎俩

宁夏塞上律师事务所主任宋波说,这些针对老年人的骗局大多利用老年人容易博取信任、缺乏金融、知识等特点,而“新生事物”是骗子们常用的幌子。

“从次接触这些公司的业务员,到我投入笔资金,我前后考察了11个月,没发现什么破绽,结果还是上当了。”71岁的赵女士是一位退休医务人员,提到这个事儿,她感慨,连她这样自认为有文化、有鉴别力的人都受骗了,其他老年人更不必说了。

警方分析,此类案件犯罪嫌疑人一般由一人成立多家公司,分别由其同乡担任法定代表人,几家公司互有联系、互相担保。从诈骗手段来看,犯罪嫌疑人以珠宝、林场、酒店、养殖业、酿酒业等为名,成立公司。制作宣传品,在街头巷尾、商场进行散发,吸引中老年人。

知情人士反映,多数老人一开始会试着投笔钱,而公司也会按时兑现好处,尝到甜头后,老人们开始增加金额。记者发现,一些公司之间互有联系,老人的信息也被共享,一部分老人先后被多家公司诱骗。

一些公司采取传销手段,从已的老人中发展业务员,让他们再拉更多老人前来。闪女士在宁夏一家公司先后投入40万元,该公司将其聘为理事会会长,每月给她1500元工资,她为公司新发展一名者,就能得到一笔提成。

“我就是被她‘发展’进去的,前后4次一共投了32万元。”一位周姓者说,“理事会名义上是监督公司运营的,实际上成员都变成了公司的说客。我们是邻居,心想她不会骗我,哪知道她本身也被骗了。”

警惕非法融资,引发社会矛盾

近年来,利用公司进行非法融资的行为,在我国西部地区有进一步蔓延之势。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商局企业注册处处长马鹤银说,一些公司在开展业务时打擦边球,给金融生态带来很大隐患。

针对有的公司称“经过工商局审核批准”的说法,马鹤银说,当地工商部门从未批准过以募集存款、承诺利息为经营范围的公司。一些号称“管理”或“资产管理”的公司,实际上的经营范围是金融或理财咨询,但老百姓误以为他们的经营范围包括融资。

按照现有规定,这些公司注册时可以“”,也不需要前置审批,准入门槛较低,而对他们超范围经营的处罚力度较小。这些公司非法融资,一旦资金链断裂,往往很难收场,容易引发社会矛盾。

自治区金融办银行机构处副处长谭国锋等认为,针对公司诱骗群众上当的问题,国家有关部门应加紧完善法规,提高注册门槛,对公司的审批实行严控;同时,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司的。

警方提示,老年人参与公司的项目要小心,是对高利息回报的承诺,更要多加小心。(完)

 

 

发表于2015-06-18
大白大白棉花糖,您好!您所发的帖子“骗局为何盯上老年人?”已被设置为精华帖,请再接再厉多发好帖。
上一页|1|
/1页